此筆記為教程課堂筆記

**灰色小字為補充

一、定義: 

(一)、觀念主義(idealisinn)又稱理想主義,與唯實主義(realism)對立,是歷史最悠久的學說,觀念主義者世界乃依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,人有先天的抽象和 歸納能力,這種能力來自一種「心靈實體」,最早可溯源柏拉圖。 

(二)、柏拉圖把世界分成「理想的世界(即觀念的世界、上界)和「實際的世界(即現象的世界、下界),觀念世界(自此是指觀念、理念)是永恆的,唯實世界則變動不居,非恆常性。(思念、友誼、接觸)(知識是不斷得變化)

(三)、觀念主義在知識論方面重理性輕感官,最常用的方法是形上學,辯證與直覺是最常用的教法,在倫理學與美學方面寄望追求永恆的價值。(柏拉圖式戀愛)

觀念主義>理性(想)主義>形式主義

形式世界(From)>理性、精神靈魂(音樂鍛鍊靈魂)

現象世界(idea)>感官、物質、肉體(鍛鍊身體)

 

二、觀念論的哲學概略

 (一)、形上學:

柏拉圖的洞穴之喻,他以為大多數人生活於感官的洞穴中,所接觸到不是終極的實在,而只是影子而已,感官的現象世界之後有觀念世界(理念),這才是本質而永恆的世界。上界是真實的,下界是仿本。 

柏拉圖對於人的靈魂(心性)有三分說:

下層是「欲望」(節制)較上層是「意志」(勇敢),最上層是「理性」(智慧);理性是馬夫,欲望與意志是雙馬,靈魂的運作就是馬夫御雙馬; 柏氏又以為欲望多者是鐵做的,意志多者是銀做的,理性多者是金做的,以此區分這三等人,俾能教育使其各司其長。(教育是喚醒淺在得能力)

柏拉圖的哲學影響到中古的基督教神學,只要將上界轉換成神(上帝)就可貫通,普羅丁的「流溢說」,聖·奧古斯丁的教父哲學均如此。

近代哲學家笛卡兒認為心靈與物質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本體,物質的屬性是延展,心靈的屬性是思想;物質現象界是可疑的,唯一真實的是心靈的理性,是思想,人類可單獨透過推理能力來認 的十大靈識世界,需借助於觀察(笛卡爾是理性論的開山祖師,與其對立的是經驗論); 身-康德則認為有「表象界」(物質具體)和「物自身」(心靈)(表象之後的實在界)、「自然世界,(服從自然法則)和「道德世界(服從道德律);其「物自身」和「道德世界」的說法 有呼應柏拉圖的上界;「表象界」和「自然世界,則呼應下界;黑格爾的「絕對精神(黑格爾云:所有實體,包括人,的理性都來自一種絕對精神,宇宙、 世界萬物和人都由此推演而來。),也隱然都有觀念世界的概念。

From>至、善、體(上帝)

唯實主義>我思故我在>推理,天生具有理性

康德:物質+心靈,較重視物自身

 

 (二)、知識論:從柏拉圖到笛卡爾,在知識論方面都重理性輕感官,其思路我們可以瞭解;柏拉圖理念來自靈魂,認識的是永恆不變的事物,因此地位較高,, 感性來來自肉體,認識的是可變之物,理念世界是仔細推理的洞見,感官世界是猜測與習俗的意見。

柏拉圖:知識是天生的,由上界(抽象世界)

笛卡爾:經驗、理性

肉體>觀念,靈魂>知識,但觀念不等於知識

依其說法,由低而高知識約可區分為四層:

1、幻影(images); 2、具體實物(sensible objects );3、抽象觀念(intelligible ideas);4、理式(form)。

 柏拉圖「不滿五官知覺之束縛,不於現象世界之局限性,衝破地域遊歷到真)终版、 理及本質之王國(林玉体語)。

 柏拉圖的理念(或理式)涉及到一種形式的存在,從亞理斯多德以降,就受廣泛 批評,其後在知論論方面,漸形成理性論與經驗論兩大陣營,理性論者主張以「理性探討真理」,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笛卡兒、史賓諾沙、萊布尼茲;史賓諾沙認為心理的認知和物理的現象原是一體的兩面,一切事物都來自上帝的本質,知識的獲得,最高為直覺,其次為推理,最下為感覺經驗;萊布尼茲則將知識分成「必然真理」(或稱理性真理,是永恒而普遍的)和「偶然真理(或稱事實真理,是經驗的、個別的,是依賴上帝的選擇而存在於世界的),而所有的觀念都來自先天。

康德則企圖調合理性論與經驗論的衝突,他把知識論轉為認識論(即將知識的認識主體變成客體),這些哲學家與教育哲學中的觀念論較接近,強調理性的主體性。 

康德比較複雜,他認為人是「表象界」和「物自身」的統一體,感覺與理性據其分析有:

1、純粹的感覺(感覺 sensibility)是認識知識的開始,但卻是一種雜亂的歷程;

2、此歷程經認知者的悟性(understanding)依時、空兩知覺和因果等範疇形式而整理為有秩序的物件或事件;

3、知識的構成是有先天的形式(範疇 categoris,有份量、性質、關係、形態等)和後天的材料,前者是純粹的理性範疇,係人所本有;後者則是透過感官,來自外界,是感覺的經驗內容。

4、因此其運作方式為先驗的理性以悟性作用,將感冒之物轉為知識,理性仍高於感官。

5、道德世界受「定言令式(categorical imperative)支配,「定言令式」(用格言的方式)(另譯「無上命令」(精神層次),是道德性的最高原則)是指我們的基本道德義務,是至高無上的,這也是一種理性的意念。

總之,康德把這世界描述成精神拼成的世界,因此有人稱 其為主觀觀念論,相對於柏拉圖的客觀觀念論。

(三)、價值哲學:

柏拉圖是最早企圖對美學界定的哲學家,但他對科學、道德、 藝術(即真、善、美)並沒作明確的區分,他認為三者可統一成一至善體。

為了型塑理想的城邦,他討論了善、正義、美等諸多問題,並確定智慧、勇敢、節制 是實現正義的美德,影響後世甚深。在美學方面,他認為知識美、道德美與形體 美可以融合為一,並抨擊荷馬、貶低藝術(藝術是模仿中的模仿、藝術是傳遞理 念的媒介),引發後世熱烈的討論。

 啟蒙時代之後漸把科學、道德、藝術的界釐清,在道德價值方面,康德是現代至 善論的代表,他認為有兩個根本的道德價值,一為人身(person),另一為「定言令式」;此外另有五個也應該為人們所瞭解的: 

1、善意:不需附帶任何條件的良善動機。 

2、義務感:道德行動的唯一適切動機是義務感,而不是憐憫或喜好。 

3、格言(maxim):指任何行動背後的普遍道德原則。 

4、將人視為目的:若目的是形成以人之為人(而非工具)的社會,才能幸福。

5、目的王國:依據貫徹你的格言而行,你就是一個目的王國的立法成員。

在審美價值方面,康德認為審美的判斷是屬於普遍的規律,會產生愉快感,叔本華(A. Schopenhauer)在這方面的貢獻最大,他以為「藝術是生命的花朵,生命 是一個人永遠在欲望挣扎奮鬥痛苦暫時滿足厭倦奮鬥的不停循環中,藝術則能將 個人升高,暫時從個體中釋放出來,觀看藝術,我們抱持兩項重要的觀念,一是 關於現象的、知識的世界,另一是瞬間而無意欲,觀念的、完全忘我的世界。漸將藝術從真善美的糾葛中釐清出來。 

物化<=>疏離

 

三、觀念的發展 

(一)、派別:有人將之分為「主觀的觀念論(費希特,他的第一原则是:自我 就是意識。 )、「客觀的觀念論(柏拉圖、謝林、黑格爾)、「批評的觀念論(康 德)三種。 

(二)、另外有學者依歷史的發展將之分為「柏拉圖的觀念論、「宗教的觀念論」 (中古時代的教父哲學)、「現代的觀念論(笛卡爾以降的理性論諸家)三階段。

(三)、重要哲學家:柏拉圖、中古時代的普羅丁、聖·奧古斯丁、笛卡兒、史 賓諾莎、萊布尼茲、康德、黑格爾等。 

 

四、教育哲學

 (一)、教育目的:觀念主義者強調教育的目的是指引人們去尋找真正的理念, 重視各種事物的永恆價值,柏拉圖在其名著「理想國」一書中,有對整個教育計 劃從理論到實踐的整體說明,我們將以專題討論的方式進行;整體而言,所有觀 念主義者,其教育目的論如下: 

1、尋找真理、自我實現:不管知識的獲得是來自先驗或是經驗,觀念論者都推 從理性,追求永恆不變的至善,其求真、善、美的精神具自我完善的精神。 

2、典範之傳遞與超越:無論是柏拉圖的至善體、聖·奥古斯丁的上帝、笛卡爾 的理性、康德的無上命令以及黑格爾的絕對精神,都是一種典範,教育成為追求 卓越的過程。 

3、品格教育:柏拉圖學出美德的類別以及實踐美德的方式,中古時代雖将美德 的實踐與信仰結合,但在內在修養與外在教育方面更動不多,康德更將道德實踐 提高至極致。 

(二)、教育課程 :

1、重視理論知識,輕視實用技能:觀念論者認為教育是傳遞文化,知識是理性 思考而來,因此重視歷史等人文學科。 

2、重視經典:古代經典長期深化研究,最容易接近有價值的觀念。 

3、重視理性活動:觀念論者重視領悟的作用,(柏拉圖的靈魂回憶說),張載說: 「學員心悟」,大概就是這個意思,推理與領悟,因而數學為重要課程。

4、重視性靈修養:教材的學習,不在吸收其內容,而在磨鍊智慧,陶冶理性, 宗教、哲學、藝術課程亦受重視,柏拉圖認為基本教育最重要的課程是體育與音樂。 

(三)、教育方法:觀念論者在教育原則方面,鼓勵學生動,以興趣誘導,注意其身心與人格的發展,對於教育工作者,除要求其學識豐富與人格高尚外,還 要有使命感與教育愛。教學法有:

1、辯證的學習方法:透過批判,明白真理(蘇格拉底的話問法),使用此法教師 很重要,一般而言,教師常用辯論與講演兩種方式,其次才用設計法。

2、訓練與教學並重:教育學者霍恩認為:經由習慣培育與自我控制,而成為內 在,是安善的教育方式,學習歷程不要排除實做的機會,有些時候強迫有其必要,因此有時會流於「形式訓練」(formal discipline)。

 

五、結語

 <延伸閱讀>

一、林玉体,西洋教育思想史(台北、三民,2011),p.19-85。

二、滕春興,西洋上古教育史(台北、心理、2008), p.34-79. 

三、伍振薇,教育哲學(台北、師大書苑、2004),p.57-72, p.93-115.

四、史壯柏格原著,蔡伸章譯,近代西方思想史(台北、桂冠、1993), p.334-345. 

五、希爾貝克、伊耶原著,童世駿等譯,西洋哲學史(上海、商務、2004)p.49-75,

p. 255-267,p.365-392。 

六、邮昆如編著,西洋哲學史(台北、正中、1984),p.85-144.p.227-270,p.367-392,

p.429-459。 

七、其餘相關著作在課堂上另行公佈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青雲 的頭像
    青雲

    青雲工作坊Workshop

    青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