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概說

實用主義在十九世紀末產生於美國,屬於經驗論哲學的一個派別,它的主要論黑點 如關注觀念和命題的意義,推崇真理的效用性,強調思維的工具效用等,該派將哲學局限於經驗範圍,注重「行動」、「生活」、「效果」,把知識當作適應環境的工具,真理等同於有用,一切以效果、功用為標準,目的在調和唯心與唯物兩派的爭論。

實用主義思潮的形成主要受到:工業革命、民主運動、科學思潮、及達爾文進化論等四種因素的影響,其名詞實用主義(pragmatism)是英文翻譯,但 pragmatism 則由希臘文衍生而來,其意涵有行動、實踐的意思,pragmaism 一詞是皮耳士 (C.S, Petice 1839-1914A.D)首先提出,後經詹姆士(W. James 1842-1910A.D)、杜威(J.Dewey 1859-1952A.D.)等學者的理論擴充,更具系統,是美國影響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派別。 

 

二、形上學 

實用主義的形上學主要反應在其世界觀之上: 

(一)、世界是一整體:非如柏拉圖所說的現象世界與觀念世界的二元對立,唯心與唯物以降的對立爭論,都是觀念上的習慣分法,事實上是一體之兩面。 

(二)、世界是變動不居的:以變動的觀念看世界,形成一種「過程哲學」世界雖不完美、不確定,但可改善。

(三)、世界是多元的:尊重獨立個性與特殊現象。

 

 三、知識論 

(一)、知識來源是活動,是因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而產生,非單由感官或理智。

(二)、知識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做中學,第二階段是從交往中學習,第三階段是從實驗中學習。 

(三)、真理的衡量標準:觀念的真假完完全取決能否對人生產生好效果,而價值高低的判斷標準乃是社會價值,大多數社會團體所共享的知識最重要,做人的知識又比做事的知識重要。 

 

四、道德論 

(一)、道德的性質:

第一,道德並非一成不變,而是與時俱變;

第二,道德兼具個人與社會雙重要求;

第三,道德要有行動,包括動機結果;

第四,道德需要學習但卻不能教授。 

(二)、道德的發展:杜威將之分為三期:

1、道德前期(受本能與需要支配);

2、成規期(受社會習俗影響);

3、自律期(決定於個體的自我判斷)。 

(三)、道德的培養:從知識、感情和能力三方面著手。 

(四)、道德的評判:善就是幸福,好人就是有用的人,也就是能保持「給」和 「取」平衡的人,是能追求自我成長,並能回饋社會。 

 

五、社會哲學

(一)、個體與社會:二者相互依存,根本不可分。 

(二)、社會的理想:團體的利益能夠山每一份子共享,團體與團體之間也有充 分交流的自由,杜威基於對集體智慧的信賴,特推崇民主。 

(三)、影響社會變化的因素:非單指精神或物質,而是人的因素成女化的因素。 

(四)、社會發展觀:從革命論、演化論與改良論三種主張中,認為良論最佳。 

六、藝術哲學 

(一)、藝術的起源:美的印象是藝術的根源,而藝術的創作往往基於生活上的需要,藝術成為文明的美容院。 

(二)、藝術的判斷標準:審美能力的提高是與美的材料交互作用的結果,因此不是一般能力,而是因接觸的內容不同而異,也會因經驗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品味 。

(三)、藝術功能:藝術與生活經驗不可分,因此藝術有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, 會影響道德與人格的發展。 

七、教育目的

(一)、杜威在《民主主義與教育》和《經驗與教育》、《人性與行為》三本書中都談教育目的的問題,他認為目的就是行動的預見結果,有目的的行動就是有智 慧的行動,人有欲望,透過理智作用,可以變成目的,其過程有三步驟:觀察、 瞭解、判斷,目的與手段沒有太大的不同,未達目的前,每一手段都是暫時的目 的;達到目的後,每一目的都是進一步活動的手段。 

(二)、教育的內在與外在目的:教育內在目的的特點:

1、大都根據實際的需要;

2、與兒童正進行的活動有關;

3、其形成是在教師的指導下,由兒童發展出來的;

4、合於兒童的本能、興趣、能力與需要;

5、有時是針對時代的缺失而提出。至於教育的外在目的正好與前述相反。 

杜威認為外在目的並不一定出自兒童的本能、興趣、能力與需要,因此他反對教育歷程以外的目的,其顧忌的原因如下:

1、外在目的會使教育成附屬品;

2、會 左右學校各種活動,使師生從事與教育無關的事;

3、大都不合兒童的本能、興 趣、能力與需要,如強加其上,將使學習枯燥,教材無意義。

 (三)、生活的特徵就是成長,教育即成長,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與重組,教育以外無目的。 

(四)、杜威認為教育無教育歷程以外的目的,但以內的目的有:

1培養自我控 制的能力

2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、培養良好的司考習慣、

4培養社會生活的 適應能力、培養繼續學習的能力。 

 

八、教育課程, 

(一)、實用主義者認為教育歷程牽涉到兩個基本因素,一是未成熟的兒童,另一是求發展的社會,因此兒童、社會與課程交相互動,形成教育課程的特色。 

(二)、課程設計要點:

1、教材的內容應接近兒童的特色;

2、學校的科目不宜 分枝太細;

3、教材內容應隨時代與社會而改變;

4、課程設計要配合各地的需要。

(三)、實用主義者認為重要的科目有:科學、歷史、地理、工作、遊戲、語文。

 

九、教育方法 

(一)、教育原理:

1、兒童是對方的心; 

2、教法與教材不可分;

3、 善用已有的教學方法與資源;

4、教學時不應使用外力;

5、使學校成為社會的縮影;

6, 重視教學相關因素之聯結。

(二)、學習方法:

1、實際活動學習法;

2、社會參與學習法;

3、問題解決學法。 

十、結論

(一)、實用主義以「有用便是真理」,作為評鑑真理的根本觀點,一切以效果、功用為標準,其目的在調和唯心與唯物、科學與宗教之爭,雖有其特色,但不建 構哲學理論系統,僅從方法入手,有時將哲學僅歸結為方法問題,對教育比對哲 學的影響更大。 

(二)、即使在教育領域,實用主義的變動觀、教育即生活、教育無目的等立論 也有很大的討論空間。」

 

 <延伸閱讀> 

一、林玉体,西洋教育思想史(台北、三民,2011),p,613-651。 

二、滕春興,西洋近代教育史(台北、心理、2010),p.175 -205。 

三、希爾貝克、伊耶原著,童世駿等譯,西洋哲學史(上海、商務、2004),第十四章,有關功利主義的部分。 

四、許智偉編著,西洋教育史新論(台北、三民、2012),p.252-272。 

五、其餘相關著作在課堂上另行公佈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青雲 的頭像
    青雲

    青雲工作坊Workshop

    青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