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此筆記為教程課堂筆記

**灰色小字為補充

 

一、定義 

一切都充滿了神明-泰利斯(第一個哲學家)

數是萬物的本源一畢達哥拉斯

萬物的本源是水-泰利斯

沒有經過反省檢查的人生,是不值的活的一蘇格拉底

哲學家是文化的醫生一尼采

(一)、愛智(philosophy):(philo:喜歡、喜愛之意,sophy:智慧之意)

赫拉克里德·潘地各(HerakleidesPontikos)最先對哲學下定義

畢達哥拉斯(Pythagoras)提出,神才有真正的智慧,人只能做一個 愛智慧的人。

哲學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人有好奇心的緣故,我們會自問:我是誰? 世界從何而來?上帝是否存在?人死後是否還有生命?我們應該如何生活? 

 

(二)、研究萬事萬物終極實體(ultimate reality)之學:

1、終極實體涉及宇宙的 生成變化

2、終極實體涉及的現象與本質的界定(現象:看得到會變的)(本質:理想主義者)

3、終極實體影響經驗與超經驗界的探索。(超經驗:看不見的世界)

德謨克利圖:一切事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虚空。

赫拉克拉圖斯:灌足長流,舉足復,已非前水。(驢子情願吃草,不要黃金。) 

安納薩哥拉:毛髮為何來自非毛髮?肉為何來自非肉? 

柏拉圖:我們的一切知識都由觀念帶下來,感官作用只不過是工具而已。 

亞里斯多德:吾愛吾師,吾尤愛真理。

 

 (三)、統合諸科學之學:

1、科學的方法與預設,有賴哲學的反省(歸納法:經得起實驗,加以驗證)

2、哲學可以統合科學,指引人類的發展。(哲學的假設>科學的印證)

安納薩拉:太陽是一團燃燒的物質,月亮只是一塊土。 

赫拉克拉圖斯:火與萬物相互轉化,都遵循一種規律,這就是邏各斯。(邏各斯:哲學之意)

普羅大哥拉:關於神明,我們一無所知,既不知他們是否存在,也不知他們形像如何,阻礙我們獲得這類知識的因素很多,譬如對象太過模糊,與人生太過短 暫。(主張無神論)

 

(四)、是語言的分析與概念的澄清:蘇格拉底的請問法與近代的分析哲學家即 為顯例。蘇格拉底自喻為智慧的助產士,他經常在談話中請對方界定所使用的「概念」有何意義,這樣的方法稱為「歸納法」與「辯證法」,在過程中使人自行領悟真理。

蘇格拉底:人應當知道自己無知。 

黑格爾:辯證法是科學認識的靈魂。 

 

二、哲學的研究對象 

教育學者吳俊升認為,哲學的研究對象,始終是知與行的問題。其對象包括: 人與人,人與自然,人與社會、人與

(一)、人與自然:希臘折起源(米利都學派),即從觀察自然開始,其宇宙論與本體論構成了「形上學」。 

陸九淵: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便是宇宙。

張載:天人之本無二。 

 

(二)、人與人:古希臘的辯士學派、蘇格拉底,均側重此面向,此與哲學中的 德行有關,近代歸之為「倫理學。邊沁(Bentham)與康德(Kant)論「善」, 是其中重要主題。 

普羅大哥拉:人是萬物的尺度。 

蘇格拉底: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樹木,而是城內的居民。

鮑姆加通:美學是感性認識的科學。 

 

(三)、人與社會:人與社會的互動,亞里斯多德形成「政治學」以指陳之,其後,又形成「經濟學」、「社會學」。

柏拉圖:任何城邦都無法免於陷入罪惡的結局,人類亦是如此,除非由哲學家擔任統治的君王。 

馬克思: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,在其現實性上,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。 

 

(四)、人與天:此領域屬神學、宗教領域,人在經驗世界受限,心中企盼有一 超驗的力量,此力量有三種看法:視天為一自然律、視天為一有意志的主宰、視天人為一關係,不窮究天之屬性。 

庫薩的尼古拉:哲學是有學問的無知。 

費爾巴哈:上帝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。 

 

三、哲學的架構

(一)、哲學為人認識外在世界的活動:思辨、規約、分析、綜合。 

思辨:探究經驗事物之內在本質,企求為人類的知識和經驗建立通性。 

規約:希望建立種種標準,以評估價值,判斷行為和鑑定藝術。 

分析:釐清各種語言的意義,並澄清同一術語言在不同情境脈絡中的差異,以 利討論。 

綜合:整合各種能力的長處作宏觀的判斷。 

 

(二)、哲學是為人處事的反省態度:自我省察、兼容並蓄、洞察見解、通權達

 

(三)、哲學的研究內容: 

1、知識論(epistemology):探討知識的性質、如何建立知識之規準、如何求得正確知識等。知識的來源有五:感官、天啟、理性、權威、直觀。 

玄奘:萬法唯識。

2、形上學(metaphysics)(physics:物理學) :討論存有(being)或實體(reality)( to be or not to be)之本質的為本體論(ontoloty),關於宇宙的生成和原理的稱宇宙論(cosmology)。(宇宙論cosmology:萬物、人的起源、性質、分類)

易傳(周易):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。

3、價值論(axicology):對事物選擇、偏好的哲學研究,倫理學、美學均屬之。(真:知識,善:道德,美:藝術

席勒:唯獨美的國家能夠上會成為真實的社會,它通過個體的天性以實現集體的意志。 

 

 

四、教育哲學的形成

 (一)、教育與哲學的關係 

1、許多重要的哲學家同時也是教育家:希臘三哲、笛卡兒(Descates)、洛克 (J.Locke)、盧梭(J.J. Rousseaut)、康德、菲希特(FG, Fishte)、黑格爾(Hegel)、 杜威、羅素,中國的諸子百家及宋明理學諸子,

斯普朗格(E.Spranger)說:沒有教育天才,無法創造不朽的教育。 

2、哲學思潮景影響教育實務:教育之目的、方法與內容都是當代哲學思潮的反應, 教育是哲學理想的實踐。 

 

(二)、英美教育哲學的發展, 

1、萌發:教育哲學形成學術體系與杜威有關,杜威的實用主義建構了教育體系, 產生了教育哲學。

 2、學派:美國國家教育研究會(1941)界定五種教育哲學:亞里斯多德主義 (Aristotlianism)(唯物>現象)、實用主義(pragmatism)(杜威)、唯實主義(realism)(洛克>經驗)、觀念主義(idealism)(唯心>柏拉圖)、 天主教教育論(Catholic Education)。

1954年又重訂為九種:唯實主義、多瑪士主 義(Thomist)、自由基督派的觀念論(liberal Christian idealist)、實驗主義 (experimentalist)、馬克思主義(Marxtist)、存在主義(existentialist)、語言分析 (linguistician)、邏輯經驗論(logical empiricist)、教育的本體論(ontological philosophies of education)。 

3、50、60年代教育分析哲學興起,此後批判理論與後現代哲學的興起,使教育, 哲學諸說並陳,成就多元視野。 

 

五、結語 

本課程综合前述,除導論之外,預計講授:觀念主義、唯實主義、自然主義、實用主義、二十世紀思潮(含存在主義、分析哲學、批判理論、後現代哲學四部分 之大略)共六大單元,並以單一思想家之教育思想作專題討論,兼顧宏觀與微觀, 使用哲學的論述與歷史脈絡結合。 

《參考書目> 

一、 吳俊升,教育哲學大綱(台北、商務、1988)

二、陳臣,教育哲學(台北、心理、1990)

三、 歐陽教,教育哲學導論(台北、文景、1973) 

四、邱兆偉主編,教育哲學(台北、師大學苑、1996) 

五、趙一葦,當代教育哲學大綱(台北、正中、1998) 

六、 詹棟樑,現代教育哲學(台北、五南、1993) 

七、 林玉体,西洋教育思想史(台北、三民、2011) 

八、 昆如,西洋哲學史(台北、正中、1984) 

九、 馮友蘭,中國哲學史(上、下)(台北、商務、1999) 

十、 希爾貝克、伊耶原著,童世駿等譯,西洋哲學史(上海、商務、2004)

十一、許智偉,西洋教育史新論(台北、三民、2012) 

十二、喬斯坦.賈德原著,蕭寶森譯,蘇菲的世界(上、下)(台北、智庫文化、 1995 年五刷)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青雲 的頭像
    青雲

    青雲工作坊Workshop

    青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